类别: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9-25 00:34:14 浏览: 次
必威铸匠心 造重器——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今年1月29日,在星光璀璨的人民大会堂内,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其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团队收获全国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殊荣,成为辽宁唯一。
沈阳铸造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铸造技术专业研究机构,服务国家工程,只做行业领先。从“嫦娥”奔月到巨轮入海,沈铸所如何将“傻大黑粗”变为“轻坚精巧”?让我们一起探寻它的成长密码。
清明过后,气温转暖,金沙江下游水量愈加丰沛。在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的白鹤滩水电站内,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的水轮发电机,正在将由天然落差产生的水能转变为电能,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是衡量一个国家水电装备制造水平的标尺,这座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的水轮发电机组的全部导叶,均实现自主研发,在全球只有少数国家可以做到。它的制造者是来自辽宁的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熟悉这家企业的人都会亲切地称呼其为“沈铸所”。
沈铸所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铸造技术专业研究机构,拥有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造型材料重要铸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国家平台,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在这里走出了我国第一台钛合金自耗凝壳熔铸炉、目前亚洲最大钛合金真空自耗凝壳熔铸装备、国内首个适用于铸造车间的AOD精炼炉等诸多“首创”。
铸造,一项诞生于5000年前的古老工艺,从原始黄铜片到司母戊鼎、永乐大钟,再到载人航天器、航空母舰……从古至今,铸造在见证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参照。在高性能复杂结构件高效近净成形等方面具有其他工艺不可替代的综合技术优势。我国已连续20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大铸件生产国。无论是小巧的螺丝钉,还是坚固的汽车发动机、大型轴承、船体……基本上有金属材料的地方都有铸造的痕迹。
铸造工艺千千万,材料万万千,在“三千弱水”中如何取舍?沈铸所的回答是:国之所需、研究所向。“我们是中国首批铸造专业性研究所,为国效力是基因所在。” 沈铸所原所长、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团队负责人娄延春如是说。
走进沈铸所位于沈阳市铁西区云峰街的办公区,一座始建于1952年的砖红色三层办公楼是那段“火红岁月”的见证者。“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当时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20多个落户辽宁。沈阳是当时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很多大厂都有自己的铸造车间,全国各地的大型铸件都要运到沈阳来做。”娄延春回忆,厚重的产业积淀,为铸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中央决定成立国家级的专业研究所,便选在了沈阳。
1957年2月25日必威·「BetWay」官方网站,沈阳铸造研究所正式成立,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事业单位,定位为国家级铸造技术专业研究机构,是国家硕士研究生定点招收单位。
在沈铸所生产车间内,一个接满钢管的大型封闭罐上贴着喜庆的“福”字。“这就是由我们自主研发的全国第一台钛合金熔炼炉。这台机器可是我们的‘福’将。为我们打开了‘钛’这个巨大的市场,也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华生表示。随后他又指着这台机器旁边的另一台大一些的方形设备说:“这台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钛合金熔炼炉,可以熔炼2.5吨重的材料。”
攻坚,是沈铸所与生俱来的使命,自成立以来,除了“第一”“之最”之外,这里还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等众多国家科技项目和配套项目。至今已取得科研成果700余项,作为铸造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制定了80项国家标准、36项行业标准,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项必威·「BetWay」官方网站、国家标准47项、行业标准29项。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掀起,市场经济的石子在科技领域激起涟漪。沈铸所跟随浪潮转制,成为国资委管辖下的央企二级公司。
成立公司了,于是一些声音也随之传出:“已经不是国家拨款了,是不是就得完全看‘市场’了?”“如果做汽车发动机等装备铸造,企业规模很快就能过亿。”……
面对诸多疑惑,时任所长的娄延春坚定地表示:“祖国的需求,永远是我们最大的市场。瞄准高端化、轻量化、复杂化,为国家重大工程服务,是沈铸所不变的方向。”
“事实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是对的。”谢华生表示,铸造是一门应用技术,也是一门“卡脖子”技术,这项技术的高端化、轻量化、复杂化攻克不了,国家的重大工程就无法实现全面国产化,就得永远受制于人。而这种突破可不是几个人干几年就能干出来的,需要巨大的投入,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攻坚,国家已经在沈铸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国家需要时我们必须挺身而出。
在沈铸所会议室的墙上,两封感谢信和一张大合影,彰显着“国家所”的荣光。两封感谢信来自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办公室,大合影则是嫦娥五号项目的主创人员。谢华生指着上面几张熟悉的面孔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的研发人员。正是因为有这些工程的“背书”,沈铸所也成为国家众多工程的供应商。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为担起“国之重任”,一代又一代铸造人用热血“点燃”炉火,凭韧劲浇铸精品。
铸造,简单而言是金属熔化为液体,流入模具中凝固为所需的构件。在大多数人看来,很枯燥也很艰苦。但在沈铸所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团队成员的眼中却可以用“美妙”来形容。这份“美”源自热爱。
“钛”神奇了!沈铸所钛合金技术产业部副部长刘时兵在谈及专业时,总会止不住地赞美。“钛,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元素,它可以和任何元素发生反应,但有时候又‘活泼’得让人头疼,我们在寻找模具时就伤透了脑筋。钛有着超高的硬度比,又轻又坚固。在高温、高压、高湿,甚至是真空环境下都不会腐蚀、变形,重量还不到钢的一半。对于航空航天、重大工程零部件而言,钛合金是最合适的选择,而铸造也是最合适的方式。”谈到“钛”,原本内向的刘时兵就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用他的话说,对钛他是“一见钟情”。
在别人看来,刘时兵不仅“钟情”还很“痴情”,做起实验来,常常需要在炉子边守上几百个小时,吃住都在单位。这份“痴”也是所有“沈铸人”的共同基因。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轰动全国。要建当时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所有相关企业都想参与其中一展身手。但这样受到世界关注的大工程,对产品质量要求非常严苛。
娄延春回忆:“当时正处于我国大型铸锻件国产化的转型期,我们已经完成了电渣熔铸水轮机导叶双精炼铸造的技术攻关。所以我们也很想试试,自己的技术能不能行。一开始三峡电站也不信任我们,认为这种核心部件中国企业还是没有成功的先例。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研发,我们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就自己出钱先做了一个,拿去给对方检测。行,我们就批量生产;不行,我们就拿回来再研究,不用国家掏一分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轮实验、检测、调整必威·「BetWay」官方网站,2003年三峡电站正式将大型水轮机导叶铸件国产化任务委托给沈铸所。这是当时整个三峡左岸水轮机部件中唯一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铸锻件。
接到任务后,娄延春和团队就取消了所有休息日,24小时待命。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合同规定产品的全部制造,一次性通过验收。从此“电渣熔铸水轮机导叶双精炼铸造”也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铸件制造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那时候吃饭睡觉都想着三峡的任务,结果材料、模具、设备都准备好了,首批产品在出厂检测时却发现有瑕疵,这可把我急坏了。因为铸造是在封闭容器中进行的,是‘黑匣’结构,看不到过程。要想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只能一点点尝试。”娄延春在车间住了一个多月,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
截至目前,国内外大型/超大型水轮机导叶均采用娄延春团队研发的该项工艺进行制造,沈铸所依托该项技术相继为我国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提供了配套支撑,产品出口至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该项技术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铸造,并非是研究从“0”到“1”的新材料,而是要将材料变成产品,需要让“1”变成“N”。铸的过程,就如同烧窑,在打开之前谁都不知道里面的东西最终会是什么样子?变数总是存在。没点儿闯劲,难以在“烈火”中焠出佳品。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谢华生看来,在技术攻坚、市场开拓上,沈铸所不仅不避难,还要专挑难啃的骨头啃。
在沈铸所感应悬浮熔炼室内,一个翅膀状的复杂镂空结构部件正在等待装车,发往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现场。
“这就是典型的内部交错结构,这种结构在教材上曾被明确标为‘不适合铸造工艺’的结构。但是客户偏偏就要这种结构,而且只能通过铸造完成。怎么办?研究呗!”谢华生指着“钢铁翅膀”对记者说:“这是重大工程急需的,我们不仅要做出来,还要做得快、做得好。”
在谢华生以及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团队看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填补行业空白,往往是拼出来的。
然而,有了新技术,出了新产品,却不一定会被客户了解、让市场认可,有时还需要一个“引导”市场的过程。此刻,敢拼敢闯更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谢华生原本的研究专业并不是“钛”,但经过一段时间细心观察,谢华生骨子里的闯劲被领导看中,将他调到了钛合金团队。团队刚成立就处于两个市场瓶颈之中。其一,当时正处于机加工技术比较成熟、比较流行的阶段,不少人觉得机加相比于铸造更适合复杂部件的制造。其二,钛合金是新技术,市场认可度不高且成本较高,只能走高端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谢华生发现机加工产品必有接点,不是一体成型,硬度比不够。而且,加工时间太长、成本也比较高。钛合金的性能与其他材料相比优势独具,只要攻克加工难关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对手有短板、自身有优势、市场空间大。”这样的判断,让谢华生及其团队有了走下去的信心,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收集各种信息。“那段时间,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要让大家知道我们能做什么,也要让自己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的产品。”
不久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谢华生了解到北京相关院所接到一项国家重大航空工程任务,急需制作一个复杂结构的叶轮。此刻这项任务已经有两家国家级单位花费一年多的时间进行研究,却始终没有拿出符合条件的产品,眼看就要耽误工程进度了。谢华生马上来到北京千方百计拿到图纸,用了20多天便生产出了第一个样品。谢华生用家里的拉杆箱装上60多斤重的样品就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当样品放在北京相关专家面前时,拉杆箱的轮子都压坏了,而样品一次通过审核,各项数据均达标。
这次“自荐”的惊艳亮相,让不少人看到了沈铸所的能力,随后有关航空航天重大工程的订单纷至沓来,沈铸所成为这一领域重大零部件铸造的首选企业。
在沈铸所,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企业今天取得的成绩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团队干出来的,而是沈铸所几代人数十年的技术积淀而来,未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传承。
在所里,技术创新大门全年都在为年轻人敞开。“我们每年都会有固定的基金来让大家进行立项研究,只要项目是有前瞻性的,所里就会不求回报地支持。同时,所里所有的‘老人’都会自觉地不在成果上挂名、不评所里的基金……把‘好事’尽可能地让给年轻人。”谢华生表示。
工程师,是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力量。他们使命特殊、岗位重要, 是重大工程的实践者,技术升级的推动者。
培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辽宁而言尤为重要。只有加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加大人才的激励培养,才能为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提供支撑和保障。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就需要厚植工程师成长成才的沃土,打造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良好生态,为他们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
首先要优化顶层设计。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对标国家重大产业布局、紧贴行业企业实际,让工程技术人才培育更加贴近产业实践。沈铸所常年围绕市场需求为人才搭建实践阶梯,通过国家重大工程为人才提供实践机遇。通过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加快了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打造了一个“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工程师队伍。
健全成长生态。铸造是一项需要“稳火慢功”的应用技术,从研发到生产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要为甘坐“冷板凳”的工程人建立“恒温”暖环境。沈铸所通过师生关系将知识倾囊相授,通过创新制度为成长架梯,赋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担纲领衔、脱颖而出的机会。以业留人,形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立好评价标尺。舞好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优化人才评价,价值匹配是关键。在沈铸所,谁都可以按项目“揭榜挂帅”,实现了英雄不问出处,以实际贡献、创新价值和业绩成果论成败。将评价和激励紧密衔接,拓展晋升渠道,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