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 必威BetWay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新闻中心
必威·「BetWay」官方网站浸淫30多年的红铜炉 为何路越走越窄

类别: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2-04 02:25:50   浏览:

  必威·「BetWay」官方网站浸淫30多年的红铜炉 为何路越走越窄在时代的浪潮中,慈溪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县逐年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制造业强市,一些曾经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品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逝。

  我市9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约1/3是传统技艺类。掌握这些手艺的传承人,要么因为年事已高,将大半精力放在带徒传承上;要么在不断缩水的市场中,与现代工业产品艰难抗衡,只有很小一部分传统手工艺品能够跻身价格不菲的小众收藏界。

  出生于1967年的观海卫镇卫东村村民郑飞民,是我市省级非遗项目红铜炉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1年前,机缘巧合下,他修补了一个外地客人送来的老式提炉,学到了将铜炉做旧的方法并意识到了市场方向,从此专攻精品红铜炉制作。

  2017年,一位江苏籍红铜炉收藏家包干了他全部的产量。在不愁销路、可以安心干活的同时,一些涉及到红铜炉技艺传承与发扬推广上的弊端,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近日,记者找到郑飞民家,这是一幢普通的联排三层楼房必威,一层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既是客厅,也是他制作红铜炉的工作室。和记者见过的手工作坊一样,房间里四处散放着工具、桌凳,显得有些凌乱。在这里,郑飞民制作了数十年的红炉铜,也接待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客人。

  早在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就有在冬季使用红铜炉取暖的传统。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又称袖炉、掩炉、手炉和火笼。上世纪70年代,宽50公分的大号火笼还在慈溪流行。目前的收藏市场上流行的手炉,尺寸已经降到了8-10公分,虽然保留了镂空通风的实用性,但已经一再退化,其审美的功能被突出。

  尺寸越小,精雕细作的难度越大,这是手工艺人的共识。网上售卖的机制红铜炉难免千篇一律,单个售价在两三百元。郑飞民的每一个红铜炉都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全手工打制的难度是机制无法相比的。

  制作红铜炉,要做到心无旁骛。郑飞民最近正在制作一只几何网格无柄铜炉:直径8公分的炉盖使用一块三四公分厚的铜板敲打而来;不借助任何直尺测量工具,全凭眼和手控制,镂空纵横交错的网格;每个网格上,还要再钻一个针眼大小的细孔,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

  长期在室内工作,对身体健康谈不上友好。郑飞民15岁入行当学徒,因为久坐,在18岁时大病一场,落下了腿部残疾。他的身体有些虚弱,说话显得中气不足。敲打定型要持续20多天,是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他表示已有些力不从心。

  目前,郑飞民一年只能制作五到六个手工红铜炉,每个作价2万元左右,在慈溪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正常收入必威。他的家里少有存货,主要凭借留底的照片来回顾过去的作品。几件学徒作品因为尺寸把握不当,尽管在外人看来相差无几,但他不肯降价出售。

  “红铜炉到现在也没断过传承,技术上并没有让人困惑的地方。”郑飞民表示,明清两朝大师流传下来的红铜炉精品,是从纷繁多样的铜制品中凸显出来的。看惯了一般作品再看精品,才格外理解大师的坚持与想象力。作为一种标识以及一种自信的留存,郑飞民在自己作品的底部,一般会留下自己名字的篆体落款。

  精品红铜炉做工精细、艺术性独到,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郑飞民传承的红铜炉制作技艺在申遗路上走得非常顺。2009年到2013年的5年间,完成了从慈溪到宁波、再到浙江省的跳。

  早年郑飞民带了5个学徒。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人一样,家人是天生的同行。女儿在外求学,妻子王亚娥则一直是他最稳定的助手。多年来耳濡目染,王亚娥现在已能独立制作红铜炉。另外几个同乡徒弟,都没能在学徒生涯中坚持下来。

  “干这一行,要讲一点天分。”郑飞民这样看待收徒这件事。他自幼喜爱美术,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加上长期学以致用,他的作品大气细腻,富于感染力。时至今日,他每周还会画上几笔,唯一的遗憾在于“字写得不好”。

  2017年,一个甘肃小伙子在网上看到郑飞民的报道后,辗转联系上了他,提出要到慈溪来拜师学艺。这让两口子坐立不安了好几天。最终,郑飞民还是婉言谢绝了。

  在他看来,红铜炉制作已经进入了一条不稳定的羊肠小道。上世纪70年代陡然衰落,90年代收藏市场才逐渐形成。小众市场信息流通不畅,他在2002年曾放下榔头挫刀,去厂里打了一年工。直到一个上海客人找上门,郑飞民才转头专攻收藏级手炉的制作,重新走出了一条生路。

  目前的红铜炉市场依然是一个小众收藏市场,对作品质量要求极高。这意味着,过去三四年就能出师的学徒,现在学上七八年也不见得能养活自己。如果天赋不是十分出众,花两三个月制作的作品还是卖不了钱。实际上,郑飞民自己也直到10年前才真正得心应手地制作出精品级的红铜炉。

  如今,郑家指望着女儿将来能继承他的衣钵。眼前的困难一是女孩子力气小,二是女儿还没流露出对这一行当的兴趣。“现在的年轻人心静不下来,都喜欢往外跑。”郑飞民笑着说,在家工作最大的好处是自由自在,深入其中也别有天地,“在外面呆上几年,老板闲话听多了,女儿没准就‘回心转意’了。”

  对于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遗文化专家苑利总结了两条现实的出路:一种是走产业化道路做大做强,发展不同层次市场;另一种则是专做原汁原味的复古路线,走收藏界的路子。

  早在当初申报省级非遗时,市文化部门明确提出了发展红铜炉制作产业必威,传承并发扬红铜炉技艺。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文化中心副主任张广表示,产业化发展是非遗探索的一条路径,而“高不成、低不就”,实则两头不靠的包干定制模式只会让路越走越窄。

  这些年,郑飞民曾多次受邀参加慈溪、宁波、浙江省等多个级别的非遗文化展会与论坛。除了对外宣传红铜炉,也收获了很多有益的见闻。不过从去年开始,相关的邀请也因身体原因被他一一回绝了。

  另外,在参加展会之前,郑飞民从未主动向外推介过自己的作品,也很少遇到讨价还价的客人。定制交易的客人多半懂行,上手一看、略一把玩,就知道做工成色几何,价格上也都心里有数,免去了一番讨价还价的尴尬。

  目前收藏市场流行的小型手炉,正是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偏好的艺术品,某种程度上正是原汁原味的复古。不过,这类由客人提出造型草案的红铜炉,免不了外行指导内行之嫌,代表不了红铜炉真正的工艺水平。另外,出于客户要求,近两年郑飞民的作品都未留下落款。

  近10年,郑飞民完成了五六十个精品红铜炉。而其中全由他设计制作的不到一掌之数,有两件早年作品被当作明代古董,收录在了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手炉鉴赏》一书中。书中认为作者技艺不逊同代大师,一件几何柿子型无柄手炉取“事事如意”之意,更是构思巧妙、别出心裁。

  和不少同龄人一样,郑飞民在工作时已经戴上了老花镜。考虑到视力对制作红铜炉非常重要,横规矩直全凭眼睛把关,他特意问过医生,估计自己的退休年龄在60岁左右。“女儿快毕业了,家里开支小了很多。我是要考虑一下将来的路怎么走,怎么把铜炉做得更好。”郑飞民低声说出这番话时,眼睛里满是向往。■全媒体记者 杨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