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 必威BetWay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新闻中心
必威AI对职业的替代不分行业专家表示文科的选择少高中选理科退路更大

类别: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5-04-16 11:26:10   浏览:

  必威AI对职业的替代不分行业专家表示文科的选择少高中选理科退路更大专家表示,AI时代对职业的替代不分行业,最先替代低层次脑力劳动者,但短期内难以替代行业顶尖人才。

  前段时间,“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的词条冲上热搜,关于“文科无用论”的讨论甚嚣尘上。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关于文理科就业数据的讨论,无数家长和孩子在文理选择中陷入集体焦虑,是否真如专家所言,AI时代首先替代文科岗位,选择理科才是给孩子预留的“后悔药”?为什么年轻人比过去更自由却更不敢选择?

  本期腾讯新闻《文话教育》特别策划《再塑生命力》,邀请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一起探讨AI时代如何选择“最佳专业”。

  腾讯新闻教育频道:前段时间有个热搜“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有人说AI时代到来了,首先替代文科工作,所以未来要选理科专业,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陈志文:人工智能并不是先替代流水线上的工人,而是优先替代那些从事低层次、重复性脑力劳动的人群。起初,AI可能替代某行业的后10%,然后逐步扩大到后30%,甚至更高比例,但短期内,它还难以替代行业中的顶尖人才。因此,选择什么专业并不最重要,关键是你是否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只要你足够优秀,就不可能被替代。

  选择专业的核心是选择你擅长的领域,因为擅长的就是最好的,人生要扬长避短,成功更多来自于发挥长处,而非弥补短板。从大概率来看,理工科专业的就业前景优于人文社科和艺术,其中工科就业率最高,但这只是统计规律,具体到个人,还是要看你的特长。至于如何发现自己的特长,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不是在十几岁时就能准确判断。寻找特长和方向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必急于一时,只要你在持续努力,一定会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理工科的优势在于转专业更容易,文科转理工科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高中阶段如果面临文理分科,建议优先选择理科,这样未来选择的余地更大。现在大学转专业并不难,、复旦、同济已经可以无门槛转专业,甚至挂科也可以转专业,但我最担心的是学生们盲目转专业、跟风转专业。

  刘永谋:很多所谓的“时髦专业”是有时效性的。例如,上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文科一度非常吃香,因为当时学文科更容易从政必威·「BetWay」官方网站,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业兴起,理工科相关专业才逐渐成为热门。曾经理工科中的“生化环材”一度被认为是热门专业,但现在被网友称为“天坑专业”;曾经火爆一时的土木工程现在无人问津,计算机专业的工编程工作也正在被AI迅速取代。这说明,人们对专业选择的变化是常态,专业热门与否存在周期性。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文科“无用”或理科“更好”。“文科无用论”,本质上并不是文科真的无用,而是“功利至上论”,人们倾向于认为只有能赚钱、能直接带来利益的东西才有价值,因此才会贬低文科或其他无法立刻带来经济效益的领域。如果人们在职业规划与财富目标中过于急功近利,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通过选择专业去应对AI冲击的思路是错误的,AI对职业的替代是全面性的必威·「BetWay」官方网站,不局限于某个行业或领域。从体力劳动者到脑力劳动者,包括程序员、翻译、动画制作、主播甚至法律工作者,都可能被替代。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逐步转变为AI辅助模式,所以我们在与AI协作时,需要和它形成良好的互补。在未来,学习能力是源能力,我建议第一,在与AI重叠的能力上比它做的更好,如写作、分析等工作;第二,发展AI目前不擅长的能力,AI不擅长提问、批判思维、深度分析、抽象分析,以及,人类独有的情感、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三,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理解AI解决问题的逻辑。

  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现在很多人认同选择大于努力,大家认为普通家庭试错成本高,不能随意做选择,所以格外重视自己每一次选择,包括选择专业和工作,如何看待这种“慎重的选择”?

  陈志文: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选择就能保证自己一生荣华富贵的,真正能保障自己的是持续的努力和学习。我们不能总是对标金字塔尖,否则这一辈子都没法好好过,这不是三观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建设的过程。举个例子,我们大学毕业时,进入体制内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但那时候流行的是如何逃离体制内。在90年代末,就业双向选择刚开始时,北航优秀的学生如果想离开国企或体制内,还需要交一笔罚金,这在今天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却真实发生过。而当初那些选择留在体制内的人,在今天被大家认为是“好”的结果,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带来的观念变化。

  其实,我们过去的试错成本更高,机会更少。在过去,小学毕业就会筛掉一半人,初中到高中又筛掉一批人,高考前预选考试再淘汰一部分人,最终只有少数人能参加高考,然后才有进入大学的机会,而现在,几乎人人都有机会进入大学,还能不满意就转专业。现在之所以觉得试错成本高,是因为我们把社会过于量化、可计算了,实际上,任何时代试错成本都不低,而且相比过去,大家现在的选择更多,机会更多了。

  刘永谋:为什么不能选择过平凡的生活呢?从整体来看,大多数人最终都是普通人,而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在未来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谁能笑到最后很难预测,因为变量太多。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要学会接受平凡,与自己、与社会、与上一辈人和解。不要总认为成功只是因为“占了时代红利”,其中还有命运、机遇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腾讯新闻教育频道:很多道理家长朋友可能都懂,但真正践行起来就很难,他们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如何去理解家长的想法?

  陈志文:我特别能理解家长的期望,也认为家长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觉得国内大学或专业不够好,有条件的话可以选择国外的。但要明白,这种“好”只是主观设定,“从认知到选择”,关键是要搞清楚事实,做出恰当的选择。明确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地说,上学一定比不上学更好,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可能性更多,但我没办法说哪所学校、哪个专业,投资回报率一定是最高的。我们养孩子的目的不是投资,因为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亏本买卖”,我们无法量化和计算对孩子的投资效益。

  另一方面,孩子和家长之间通常相差20岁以上,这意味着不仅是一代人的差距,甚至可能是两代、三代人的不同。时代变化快,家长不要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去规划孩子的未来,因为他们的世界和家长完全不一样,无论家长是否认可,都必须接受这一点。

  本期是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文话教育》栏目特别策划《再塑生命力》的精华内容,更多精彩讨论必威·「BetWay」官方网站,请持续关注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文话教育》栏目,也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