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3-20 04:00:49 浏览: 次
必威如何判断复合集流体量产虚实——专访金美新材料董事长臧世伟正迎来产业化的拐点,企业界与资本圈甚至场都热捧这个新宠儿。喧嚣之下,其真实发展情况究竟如何?要真正实现产业化还需要突破哪些障碍?上海
臧世伟表示,的开发一定是与客户需求紧密对接的,整个开发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必威、技术及耐心投入。尤其是从试样走向量产这一阶段,是最难突破的过程。量产需要客户接受、技术积累、生产实操等多方面过关。
臧世伟还透露,金美已历经三次量产、三次规模装车,目前公司主要下游客户对需求旺盛,公司正处于满产状态,所有产出都立即交付客户,同时正积极筹备扩产。
上海报:近期市场上已有多家公司表示取得了复合集流体制备技术的突破,但也有声音对此存疑。您作为该细分行业公认的领先者,能否谈下如何去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拥有复合集流体技术的真实力?
臧世伟:首先,用户的接受度是第一位的。投资者可以看该材料厂家的产品是否在客户应用端,也就是有没有来自厂家端的积极信息传出。只有客户接受这个材料,能用在真正上车的上,才说明开发成果是有效的。以多功能复合集流体MC(复合铜箔)举例,以我们多年反复实践及用户反馈来看,PET基材到目前为止是不能用到车用锂电池负极上的,但市场上许多厂家仍在以PET铜箔为开发主导,其实核心原因就是对材料厂家来说PET基材用来镀膜是容易许多的。不过,虽然做得容易了,但客户用不上,最终还是浪费资源。
其次,看厂家的专项技术积累以及技术来源。以我们的认知,新型复合集流体这种全的技术积累,必须是从材料到工艺制程到设备细节全方位成体系去构建,且相关内容必须指向产品实施的实际过程,而非虚谈一些大的概念。这点其实找些有资深产业背景的技术人员,分析下企业的专利案例,就能判断个大概了。
最后,从量产角度看,企业需要有对新型复合集流体稳定的、规模性的生产能力。通过实地探访工厂,调研公司从生产、制造、品控、运营等全体系的实操情况,就可以对此有所了解。
臧世伟:主要难点在于要在超薄的高分子基膜上镀上超厚的金属镀层:一方面,高分子基膜非常薄,且出于成本的考虑,无法采用耐温性、物理性能非常好的材料,因此,高分子基膜很不耐受高温、高电压电流;另一方面,金属镀层达到1微米左右,需要很好地平衡良率和成本,这对工艺的要求很高。这使得过去适用于其他薄膜的装备和工艺不能切换到新型复合集流体的生产上,需要重新针对性地开发设备及工艺。而初始设计得再好,在实际生产中又会不断发现需要修改优化的地方,所以工艺和设备必须不断迭代。
上海证券报:从样品到实现量产,中间的跨度有多大?目前金美新材料已经克服哪些量产技术障碍和设备瓶颈?
臧世伟:我们从2015年开始开发复合集流体,2016年就开始提供卷样,这个过程比较容易。但真正意义上提供大批量的产品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很多关键工艺和装备,甚至是走到了量产阶段才发现必须再做各方面的重大调整。所以按我们的实际经历来看,从试产到真正满足客户全系列要求的高质量量产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资源、资金、人力、耐心是远比前期研发试产阶段多的。从早期的规格产品到当下,我们已经历经三次量产、三次规模装车,并且是经过了可以说是行业内最严苛的客户标准的考验,才算解决了批量生产的设备和工艺难题,并建立了完善的规模生产体系必威。
上海证券报:复合集流体在电池上的应用,还需要客户在电池产线做哪些优化和配合?这个阶段大概要多久?
臧世伟:复合集流体与纯金属集流体相比,是一个全新的材料,客户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解决新材料导入的工艺匹配,比如焊接需要采用新的方式。该导入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不同客户的投入情况,从导入到量产时间上会不一样。
上海证券报:金美从去年10月起8微米 MA(复合铝箔)进入量产爬坡阶段,最新产能利用情况如何?
臧世伟:公司产品目前已经大批量持续交付客户使用,所有产品都立即交付客户,目前客户端项目需求在不断增加,所以产能利用率是满的。从去年11月到现在,产线的单位时间产出效率平均每个月会有10%至20%提升。我们正积极在国内建设第二和第三基地必威,扩大产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上海证券报:市场非常关心复合集流体的实际应用反馈。公司复合铝集流体MA所收到的下游客户反馈如何?
臧世伟:金美的8微米 MA实际上不是首发,我们在2018年就实现了首个量产项目的装车应用,具体应用效果基于客户保密我们不便详答,但就客户不断以新项目催促我们量产这一结果上看,可以说效果是非常积极的。
臧世伟:2022年四季度已经开始批量供货给客户,主要出货量是今年首季度开始贡献的。至于装车销售信息是客户在其终端市场端发布的,这一信息不便由我们发出。相信很快我们将实现每月百万平方米级的出货。
臧世伟:一是进一步提升我们对工艺和设备的理解及应用,提升工艺窗口宽度,提升生产效率,优化提升装备,并将良率在当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综合来说就是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二是开发下一代产品。